作者: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来源:中国研硕网 上传时间:2023-08-01 11:12:15
在职研究生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政策环境和未来发展前景,下面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的胥老师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方面。
根据和(学位[1998]54号)等有关文件,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可以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符合条件者经过一定程序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这是我国公民获得学位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中国学位制度的特色之一。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申请学位工作是国家促进高层次专门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具有相应水平的实际工作者获得学位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使他们在边工作、边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机会获得学位,这对于丰富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通过同等学力这一渠道获得硕士学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等学力人员通过各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或自学等其它方式学习研究生课程,并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每年5月份举行),撰写论文并通过答辩后获得硕士学位;另一种是在职人员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每年10月份举行),并被招生单位录取后,采取入校不离岗的形式,进行不脱产或半脱产学习,修完所要求的学分,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或其他学位(如高等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
上述两种渠道的开通,有效满足了我国在职人员对高层次学位教育的迫切需求,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多数研究生培养条件较好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已获授权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工作。
我国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可谓是越来越好,每年的在职研究生报考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在职研究生网对此发展态势做出预测,同时也希望我国的在职研究生教育能在健康、平稳中发展、前进。
前景1:复试地位进一步强化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2007年研究生招生进一步强化了复试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招生单位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权。有专家预计,2008年后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改革,将继续注重考查考生能力,在招生过程各环节中将继续把能力考核放在突出位置,而复试无疑是能力考查的最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复试环节将更加突出对考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考核,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考核,考查范围将更加全面,考查方法也将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涉及初试科目改革的高校还将适当扩大相关学科门类的差额复试比例,并对复试科目、复试内容等相关工作做出相应调整。作为衡量考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测试的重要性将渐渐凸显出来。专家认为,2008年复试应加强对考生本科阶段学习成绩、科研活动、课外实践情况等的审查,并将其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复试在研究生录取过程中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每个学校的培养方向与专业设置有很大不同,只根据初试成绩,并不能全面衡量一个考生的能力,因此只有加大复试力度,才能提高高校或培育机构的招生自主性,以找到更适合的考生。同时,进一步提高考研复试的地位,也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着眼点,是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举措。因此,2008年考研,复试地位进一步强化将是大势所趋。
前景2:在职研究生收费改革继续深化
收费改革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实际上,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资助制和导师负责制,这将激发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据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了解,2007年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试点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采取发放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将自行承担所有学费。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表示研究生收费“肯定不会全面收费”,但也将“不是全面自费”。清华大学研招办相关老师表明:“清华大学2007年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大约每年学费一万元,但是学校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且获得奖、助学金人数的比例很大。这样,大多数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后,相当于仍然享受过去的公费,2008年可能还会继续实行这项措施。”
如今,用发放奖学金替公费已逐渐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通行的措施。例如从2007年始,北京大学奖学金分学业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其中学业奖学金框架参照国际上通行的研究生奖学金设置办法,就读北大的博士生将100%%u83B7得学业奖学金,硕士生获得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也将高达90%%u4EE5上。同时,北大还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助理、管理助理和科研助理岗位,使其获得岗位津贴。
前景3:统考改革更趋合理
2007年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3大科目第一次施行统考。此举引发了各方激烈和持久的讨论。招生工作结束后,这一已经受实践检验的政策可能会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老师认为,在历史学的统考中,合并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个通史,使原来很多只考一个通史的学校不复存在,学生们初试选择的余地没有了。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很多人放弃了考研,而如果参加考试,考生往往需要同时复习两个通史的内容,有不少一个通史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得不选报一般的学校,或者在理想的高校面前马失前蹄,名落孙山。教育学和心理学也传来了相对应的言论。
前景4:在职考研持续走高
近些年来,关于“考研降温热”的消息不绝于报端、网络。实际上在职研究生报考人数并没有下降,只是涨幅低于往年而已。其中,在职考研人数稳中有升,从目前就业的大环境来看,未来我国在职考研的人数有望持续走高。相较于应届生,在职考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职场的打拼中,他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考研有更理性的思考。大部分在职考研人都是基于工作的压力或自身发展的切实需要而选择考研,在当前就业的紧张形势之下,在职考研也势必愈演愈烈。
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的卢老师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增长更多的学识;有了更高的学历,以后在工作方面选择的余地也会大一些,发展机会会多一些。“对于在职考研,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卢老师说道,录取人数在稳步增加,但幅度不会很大,每年报名的人数都很多,“录取主要看有无工作经验,在复试中考查专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工作中的应用。”
在职研究生教育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从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伴随着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迈进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开始从职前教育和单纯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向职后教育和学术型、应用型并举的方向转移。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其学制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发挥着全日制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个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一、西方发达国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
1、学习形式适应以不离岗为主体的制度规范。
在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发展形成并完善的教学制度中,最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是学分制、弹性学制及前提注册制。
2、教学内容上,已开始由文化课、基础课为主向专业能力和专业新知识更新的方向转移。
3、非全日制教育主要侧重于应用性学科。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学科发展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在美国,1975年至1982年,其他学科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入学人数增速较慢,唯独计算机领域一枝独秀,从4000人增至11000人,7年共增长175%%uFF0C年均增长25%%u30021992年,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校共363所,约有注册研究生37.5万人,其中非全日制研究生10万人,约占27.7%%u3002其中物理与数学领域占26%%uFF0C生命科学领域占15.4%%uFF0C社会与行为科学领域占30%%uFF0C工程领域占33.7%%u3002
二、因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理念,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学习形式分为三种模式。
1、论文型学位。这主要是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采用的培养模式。这些国家接受和保持了从1810年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
免责申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收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