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来源:中国研硕网 上传时间:2023-08-01 15:30:09
南京大学空间科学和技术专业是与国家的航天事业密切相关,通过与传统天文学、宇航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专业的培养特色是“以理为主,理工结合”,同时强调“重基础,重特色,宽口径”,以使培养的人才除了能够掌握空间科学与技术所需的数学、物理、英语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能系统地掌握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胜任空间科学探索中的理论研究以及应用技术等多方面工作、具有应用所学专业解决空间环境研究与探测、空间传感器、空间任务规划以及计算机仿真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南京大学空间科学和技术专业有两个培养方向:
1.空间环境,空间天气及其探测技术。
2.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以及空间任务规划与仿真。
自然辩证法、天文文献阅读、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导论、非线性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基础、航天动力学引论、中子星物理、人造卫星精密、定轨、计算天文、射电天体物理等。
南京大学天文学专业一直稳居国内第一名。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目前有教学科研人员约3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曲钦岳院士、苏定强院士、方成院士、孙义燧院士,曲钦岳院士和方成院士同时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16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23人。本学科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曲钦岳院士、方成院士、苏定强院士曾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名师介绍:
曲钦岳,男,1935年5月21日生。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留校任教。1964年任讲师,1978年晋升教授,1979-1980年任天文系主任,198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1997年任南京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美国seatonhill学院授予名誉博士,1991年被美国lingston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1978年以来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国家教委)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83年后兼任天文组组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科协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分编委,天文学科主编等期刊编委等。1982年以来连续四次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部组织委员会委员。
2010年,南京大学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建设“南京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园区”,即将开工建设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办公大楼将坐落在该园区。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将是一幢集科研、实验、教学、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将能够满足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未来20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需要,并容纳多个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本学院教师与研究生科研、本科生实习的场所。
南京大学空间科学和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等领域从事包括空间科学研究、空间环境探测、空间天气预报、空间任务规划、空间任务技术保障、卫星技术应用、空间资源开发以及计算机仿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系统运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工作。
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空间科学和技术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外语、数学、物理等基本知识,掌握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空间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曲钦岳,长期在天体物理领域内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伽码射线源、脉冲星和中子星、超新星遗迹等,是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为高能天体物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担任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著有,等著作,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的科研项目“高能天体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超新星爆发的产物及其前身星的研究”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获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免责申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收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